被誉为“千古第一帝”的康熙皇帝,在位长达61年,成功开创了被称为“康乾盛世”的辉煌局面。在他的治下,国家经济飞速发展,社会稳定,百姓生活安康幸福,整个清朝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。
康熙执政期间,始终遵循“敬天法祖、勤政爱民”的治国理念,尤其对百姓宽厚仁慈,关怀备至。正因如此,历代后人都高度赞扬他的英明神武与仁爱之心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仁慈宽厚的君主,在晚年临终时,却意外地下达了一道命令,指名要一位男子陪葬。那么,这个人究竟是谁呢?
康熙的儿子雍正在得知父亲的遗愿后,甚至亲自为这位被指定陪葬的人求情。雍正继位后,深刻理解了父亲康熙的高瞻远瞩,的确体现了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的深意。
这一切的故事,还要从康熙的童年说起。
康熙,即爱新觉罗·玄烨,生于1654年,出生在紫禁城中,他是皇子中排行第三。其母为佟佳氏。玄烨出生时,父亲顺治帝宠爱董鄂妃,而玄烨的母亲并不受宠,因此他也未能得到父亲的特别关注。
那么,这位并未得到宠爱的玄烨,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?
虽然母亲佟佳氏不被顺治帝看重,但她的家族背景却极其强大,在前朝拥有深厚势力。这层母家背景为玄烨后来的登基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更重要的是,孝庄太后对玄烨尤为看重。她发现玄烨出生时,出现了与自己当年生顺治时类似的祥瑞异象,坚信这是天赐的吉兆,多次劝说顺治帝让玄烨继承皇位,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。
正因如此,孝庄太后格外宠爱玄烨,从小便亲自教导他。玄烨也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,每日勤奋读史,钻研治国方略。
一次,皇子们向顺治帝请安时,顺治问及他们的志向。二皇子福全表示希望成为贤明君主,而玄烨则立志效法父亲,立下赫赫功绩。在玄烨心中,顺治帝是伟大的榜样,他怀有远大的帝王抱负。
不过,这些都不是玄烨最终继位的根本原因。
玄烨出生时,正逢天花疫情肆虐。天花在当时清朝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,皇室对此极为恐惧。
为了保护刚出生的玄烨不染天花,顺治帝命令乳母带他离开紫禁城,搬到西华门外的一座府邸居住。
但即便远离紫禁城,幼小的玄烨仍然感染了天花。幸运的是,乳母悉心照料他,不离不弃,最终玄烨痊愈,只是在脸上留下了几颗麻子,身体无大碍。
虽然玄烨幸免于难,但他的父亲顺治帝却未能逃过此劫。
玄烨八岁时,顺治帝感染天花,病情危重。在临终前,他开始思索谁是合适的继承人。
当时,大皇子——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所生四皇子已夭折,二皇子福全和三皇子玄烨都只有八岁,其他几个皇子年幼无力担当重任。顺治感到左右为难。
他一生生活在多尔衮权势的阴影下,担心幼主即位将成为傀儡,因此最初打算将皇位传给兄弟安亲王岳乐。
然而,孝庄太后坚决反对,认为皇位继承应当传给嫡亲子孙。
此时,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一句话影响了顺治的决策:“幼主临朝虽有风险,但帝系转移所引发的危机更难预料。”
因二皇子福全和三皇子玄烨年纪尚可,顺治只能从二人中作选择。
顺治再次犹豫时,征求汤若望的意见。汤若望指出,玄烨虽曾患天花,但已痊愈且获得免疫,未来不易再染病,选择玄烨有助于朝政稳定。
因此,顺治帝去世后,玄烨于1661年正月初九正式即位,次年定元年为康熙元年。为避免年幼皇帝权力旁落,顺治还指定了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、鳌拜四大臣辅政。
然而,四大臣中的鳌拜野心勃勃,试图独揽大权。幸得孝庄太后悉心辅佐,康熙在14岁时便挫败了鳌拜,开始亲政。
康熙亲政后,坚定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。他先后平定三藩之乱,收复台湾,镇压准噶尔叛乱,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与疆域的稳定。
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,促进社会安定繁荣,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帝国之一。
然而,康熙晚年最令他心痛的,便是“九子夺嫡”的内乱。
康熙共有24个皇子,其中9人卷入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。见儿子们为争夺皇位不惜反目成仇,康熙痛心疾首,极度痛恨他们结党营私、争斗不休。
在太子、大皇子与八阿哥相继失败后,最终四阿哥胜出。
在康熙心中,四阿哥是一位清白自守的君子,未曾参与明争暗斗。但实际上,四阿哥在夺嫡中暗中使诈,成功骗过八阿哥,使其低估了自己的威胁,最终反败为胜。
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闲人”的胤禛,表面低调隐忍,实则是九子夺嫡中最深藏不露的狠角色。他背后有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些大臣的支持,而康熙对此却一无所知。
四阿哥隐忍待时,最终赢得了康熙的认可。临终前,康熙三次召见四阿哥,心中早已决定让胤禛继位,并委以内大臣之职。
康熙确定继承人之后,心中却为儿子们的纷争痛苦不已,也忧虑四阿哥死后朝堂大臣权势干扰皇权,既为皇权,也为子孙打算。
于是,康熙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局。
在弥留之际,康熙下令指定隆科多陪葬。
隆科多来自清朝著名的关外名族佟佳氏,也就是康熙生母家族。佟佳氏在康熙时期势力巨大,有“佟半朝”之称。
康熙母亲早逝,儿时缺少父母宠爱,因此他特别珍视亲情。对母亲的两个兄弟佟国维和佟国纲极为重视,尤其与佟国维关系亲密,因此对其子隆科多格外关照。
隆科多不仅是康熙的表弟,更是小舅子。为巩固家族势力,佟国维将两个女儿嫁给康熙,其中长女为孝懿仁皇后,令隆科多与康熙形成了双重亲属关系。
有如此密切的皇家联结,隆科多的人生注定不凡。
隆科多少年入宫侍奉康熙,深得帝王器重,仕途顺利。24岁即升一等侍卫,后升任副都统。
1705年,因属下失职,康熙对隆科多严厉责问,隆科多被革除副都统职务,但仍保留一等侍卫资格。
1711年,康熙重用隆科多,授其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,掌管京城3000名近卫军官。
1720年,隆科多兼任理藩院尚书,仍管步军事宜。
在“九子夺嫡”期间,康熙委派隆科多暗中监视被废的太子胤礽和大皇子胤禔,并负责监控京城各皇室贵族动态,对隆科多信任有加。
隆科多在朝中地位日益提升,众皇子争相拉拢,他却选择低调支持四阿哥,这其中隐藏着复杂的缘由。
熟悉清史者知,雍正称隆科多为“舅舅”,实则并非亲舅舅。
依清朝祖制,雍正生母德妃地位较低,未具养育皇子资格。雍正出生时,孝懿仁皇后失去了亲子,康熙遂将雍正托付她抚养,以抚慰其丧子之痛。
因此,雍正成为孝懿仁皇后的养子,皇后对他关爱备至,雍正也十分感激。因隆科多是皇后家族成员,对雍正格外关心,雍正对隆科多尊称“舅舅”,两人关系非同一般。
康熙极度信任宠爱的隆科多,却在临终前意外下旨要求他陪葬。
隆科多闻讯如遭雷击,不明白何故,但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,无奈接旨,回府时神情黯然。
胤禛得知消息后也惊慌失措。若隆科多真被陪葬,他无疑失去重要靠山,登基之路将极其艰难。权衡再三,他决定亲自向康熙求情,虽忌惮父亲猜疑。
出乎意料的是,康熙听罢撤销隆科多陪葬令,并委任隆科多为唯一顾命大臣,辅佐新君。
康熙下旨后,病重的他微微摆手示意胤禛离开,嘴角浮现意味深长的微笑。
隆科多得知赦免,内心激荡,感激胤禛,誓死辅佐其登基。
1722年12月20日,69岁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,临终托孤,传口谕立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。
隆科多遵旨力排众议,助胤禛顺利登基,康熙作为父亲对孩子深情厚谊,令人动容。
实际上,康熙若真想除掉隆科多,直接赐死即可,无需如此复杂的陪葬安排。
康熙的真正用意,是让隆科多欠下大恩大德,同时警示他权力虽大,性命终归帝王掌控,不能狂妄自大。
这也让隆科多感激胤禛,忠心耿耿辅助新帝。
胤禛即位后,改元雍正,隆科多因拥立有功被加封吏部尚书,赐一等公爵位,长子岳兴阿承袭爵,小儿子玉柱任銮仪使。
雍正更下令内阁正式场合称隆科多为“舅舅”,此恩宠在清朝史上罕见,足见隆科多深得信任。
隆科多一时间风光无两,权倾朝野,成为当时的红人。
然而,权力的诱惑让隆科多渐渐迷失自我,骄傲自满,野心膨胀。
风光不过三年,隆科多便开始失宠。
雍正三年,他被撤步军统领职务,儿子玉柱因傲慢无礼被御史举报,遭罢官,隆科多被迫带回家教养,政治生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