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駝背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,那時一個天主教司鐸佩德羅·瑪麗亞·博斯[7]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。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,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,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,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。[8][9]
第二次「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」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所提出。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「紀念像週」(Semana do Monumento)的活動來吸引捐款,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。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: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,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。最後選擇了「救世基督展開雙臂」為設計外型。
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·蘭多斯基設計,當地的工程師海托·達·席爾瓦·科斯卡[10]監督建設。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,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,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。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皂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,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,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。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駝背山的上山鐵路,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。
1931年10月12日在駝背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,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彩,這一天是巴西主保阿帕雷西達聖母的紀念日——聖母顯靈日(又稱守護神節)。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,原本計劃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,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,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,信號強度受到影響,最終不得不改由駝背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。
2006年10月12日,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,里約熱內盧的總主教歐瑟比歐·奧斯卡·舍伊德樞機[11]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,並宣布這座基督像被列為朝聖聖地[12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