螺蛳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?!

螺蛳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?!

第一排:螺蛳属成员

第二排:环螺蛳属成员

第三排:玺螺蛳属成员

所以我们平时吃的“螺蛳”,不是分类学上的螺蛳。吃!尽管放心大胆地吃!

螺蛳只分布在广阔、水深的湖泊中。云南的滇池-阳宗海、洱海-剑湖、星云湖-杞麓湖是三大螺蛳分布区。

不光许多内地人没见过这类“真螺蛳”,哪怕去问年长些的云南本地人,多半也会听到这般回答:“以前这类螺蛳很多,现在看不到了。”其实,本土螺蛳伴随了无数代云南人的记忆,但近年来似乎要和人们说再见。

餐桌上常见的“螺蛳”,只是田螺科各类物种的泛指

吃螺蛳,从石器时代抓起

人类在云南与螺蛳结缘,可追溯到距今100多万年前的元谋和甘棠箐遗址。距今约4000年前的抚仙湖光坟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出土了大量的光肋环螺蛳壳,有的堆积层厚达1米多。看来,古人类很喜欢螺蛳这种易得、美味的食材,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许多古人类遗址都建在湖边。

2000多年前的光肋环螺蛳壳,长度达13厘米

滇文化源头之一、年代跨越距今4000~2000年的玉溪兴义遗址,更是留下了全国最大的一座“贝丘”: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,最厚达9.4米,包括55个地层,堆积的几乎全是食用后丢弃的光肋环螺蛳!在古代玉溪盆地,可供捕食的野生动物很少,因此当地人很依赖螺蛳提供的蛋白质。

分类学上的“真·螺蛳”(中文正式名就叫螺蛳),壳体有棱有刺,软体部分也比常见田螺颜色更深

供在庙里,砌在墙里

距今2000多年前的李家山古滇国墓葬群,埋有许多华丽铺张的青铜宝器,吃剩的螺蛳壳自然不会在里面。但在墓葬群山脚下,当地人发现了许多光肋螺蛳的螺壳,长度一般都超过9厘米,属于超大体型。

考古学家推测,这些大螺壳应该是人们有意挑选、埋放在固定位置的,用于宗教祭祀。虽然牛羊猪“三牲”祭祀的习俗当时已传入古滇国,但对螺蛳的古老崇拜,似乎仍在当地人心中延续。直到明清时期,一些土楼门边的青石上仍雕有螺蛳形象,甚至寺庙里也有螺蛳石像。

洱源茈碧湖边寺庙门前的螺蛳石像

古滇国时期的人们,还发现吃剩的螺蛳仍有大用:把螺蛳壳拌入泥土砌墙,结构更轻巧牢固,盖出的房也冬暖夏凉,和今天的空心砖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今在昆明郊区,仍能见到一些混有螺蛳壳的夯土墙房屋。

杞麓湖边老土楼的螺蛳壳夯土墙

怎么就变濒危了?

直到清末,科学界才发现云南螺蛳是一个独特类群。可惜这个发现,却与近代中国的国耻联系在一起。

1874年,英国在缅甸殖民地组建一支武装探险队,企图进入云南南部勘探考察(收集交通、军事情报),并从上海公使馆派了一位翻译官马嘉理。他经昆明前往中缅边界,路过洱海时看到当地的螺蛳,便采集了一些标本。后来马嘉理挑衅中国居民被打死,勘探队也被云南景颇族居民驱逐,逃回缅甸。

此事史称“马嘉理事件”,后来英国以此向清政府索赔,强迫签订了《烟台条约》,扩大了在华贸易特权。马嘉理采集的螺蛳标本则被寄回英国,博物学家用他的姓氏(Margarya)命名了螺蛳属。

外国入侵者最终被赶跑,但“螺类入侵者”就更难对付了。来自美洲的福寿螺,一次产卵就是成千上万个,对于每次只产2~4个幼螺(卵胎生)的螺蛳简直是“降维打击”!短短几十年,福寿螺大幅挤占了本土螺蛳的生态位。

“大名鼎鼎”福寿螺

更雪上加霜的是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,造成滇池、洱海、星云湖等螺蛳产地的湖水富营养化,蓝藻泛滥。湖底生态近乎崩溃,螺蛳们也遭受灭顶之灾。目前,9种本土螺蛳中的3种已经灭绝,其余几种也一度近乎消失。

滇池的尖龙骨螺蛳,目前已有小规模人工养殖

所幸近年对高原湖泊的污染治理有所成效,部分种类也初步实现了人工养殖。但这些本土螺蛳能否继续在自己的家园游荡,乃至能否与云南人民的餐桌再续前缘,还不能太乐观……

云南最大的湖泊滇池,原本是螺蛳的最大产区。但20世纪末由于水质污染和蓝藻爆发,湖中螺蛳数量大减。

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Microsoft Access 与 SQL Server 比较
bat365验证

Microsoft Access 与 SQL Server 比较

10-13 👁️ 2478
网文神站笔趣阁,现在有多少人现在还在用呢?
大理蝴蝶泉景区
365官网多少

大理蝴蝶泉景区

08-26 👁️ 9543
网的意思,网的解释,网的拼音,网的部首,网的笔顺
lol季前赛容易上分(赛季前的必备技巧和策略)
【栋字网名大全】
365官网多少

【栋字网名大全】

07-27 👁️ 5911